当前位置: 院部首页 > 学生工作 > 心理健康 > 正文

【心灵驿站】 什么是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日期:2023-05-20 】

一、什么是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

为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2004年,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办把每年的5月25日确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健康节取“5.25”的谐音“我爱我”,意为关爱自我的心理成长和健康。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的核心内容是:关爱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己,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进而爱别人,爱社会。新闻951频率《天天健康》邀请专家给您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的由来。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过多痛苦和烦恼,而是他们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能够深切领悟人生冲突的严峻性和不可回避性,也能深刻体察人性的阴阳善恶。他们是那些能够自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个性的人,并且和环境和谐地相处。善于不断地学习,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也会享受美好人生,同时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他们不会去钻牛角尖,而是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三、心理问题的表现

1.人际关系困扰:相比于中学,大学的人际关系体系更加庞大复杂,大学生一方面渴望在新环境中结交亲密的朋友,另一方面又缺少人际关系的技巧,面对不同文化、经济背景下的同学,交往起来往往存在问题。

2.新环境适应问题:新入学的大学生第一次脱离父母独立生活,面对新的生活环境,一些学生不知所措,加之平时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在诸多生活学习问题面前,就容易出现彷徨、苦闷等消极心理状态。

3.学习压力问题:大学生在中学适应了老师带动学生学习的模式,很难适应以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大学学习模式,部分学生在大学不知如何学习,最终导致厌学情绪。

4.择业压力问题:很多大学生对于就业规划没有目标且比较迷茫,在当今就业形式严峻的情况下,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5.恋爱与性的问题:大学生已进入青年中期,性生理基本成熟,性意识增强。这时的青年有了性冲动和性要求,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以至爱情。部分学生因理想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冲突,便陷入痛苦、迷惘、消沉,影响心理健康,甚至出现轻生观念或行为。

6.网络、手机过度依赖:手机等电子设备极大程度了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但手机成瘾会大大降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与自我调节能力。同时部分学生由于网络信息甄别与正确利用能力不足,容易受到来自网络不良风气和消极思想的负面影响,造成行为偏差,损害心理健康。

四、如何评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郑日昌教授等人于2005年编制,是教育部社政司组织研发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的一个分量表,专门用于评估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近年来在全国高校的新生入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CCSMHS编制过程严格谨慎,广泛的研究已验证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分数越高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严重。

五、调节心理问题的方法

(一)大学生自身

1.培养自身心理调节能力、保持乐观情绪提高心理调节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鼓励学生表达不良情绪,利用转移注意、调整认知、倾诉疏导等方法合理宣泄。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资源帮助并总结经验,对自身情绪进行把握与调节,做到正确的自我安慰,合情合理地对待自身各种需要,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

2.提升和完善个人成长主观能动性。遇到心理压力或困扰时及时寻求老师、同学、心理咨询老师的心理帮助,使压力及困扰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必要时寻求心理援助热线帮助(学校心理热线号码:0371-22115601;0371-22113618)或到精神心理专科(开封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

3.建立科学的学习、生活模式。根据学生自身学习特点,科学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节奏,劳逸结合,避免学习压力过大带来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4.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运动可以促进大脑释放多巴胺、内啡肽等物质,从而改善情绪状态,缓解个体不愉快的情绪行为。体育锻炼也有消除疲劳的功能,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协同发展。

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发挥以学生自身为主导的心理健康社团作用,促进掌握心理健康、人际社交的知识与技能。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6.合理正确利用手机。自我控制使用手机时间,大学生在使用各种新媒体获取信息时,应加强自律,培养信息的辨别能力,增强甄别及避免负面信息影响的能力。

7.合理安排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和作息习惯,坚持每晚定时入睡和起床,睡觉前一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或阅读,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睡前剧烈运动,不食用含咖啡因类食物。

(二)学校方面

1.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定期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筛查。

2.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科学安排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

3.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加强专业教育认知,帮助学生确定目标规划。

4.培养大学生广泛兴趣爱好,丰富校园多彩生活,减少手机成瘾的现象,加强大学生群体心理韧性训练,在面对困难压力时正确认知和积极面对。

5.加强引进心理专业人力资源,对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及辅导。并对辅导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技术培训,准确有效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自我管理。

(三)家庭方面

1.父母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值,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多交流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意愿,鼓励、支持及引导学生面对压力时采用合理积极的应对方式,促进发展心理健康。

2.积极注意并重视学生心理问题,构建家校联动机制,家长定期与辅导员沟通,发现学生在校有心理问题时需积极参与和配合学校工作,家校之间为孩子心理健康共同努力。

(四)社会方面:

社会应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社会支持,重视个体心理行为引发的问题,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社会各部门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对于大学生就业压力引起心理焦虑等问题,社会应为大学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制定和完善就业制度和政策,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我国将“5.25”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是“我爱我”的谐音,意思是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因此,在优化社会舆论环境的同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社区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改变社会公众对其存在的偏见和认识误区,让更多的人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倡大学生爱自己,珍爱自己的生命,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心身健康成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