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指南 > 正文

高校校园电动自行车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来源:高校校园电动自行车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 发布日期:2024-03-22 】

2024年2月23日,南京市某小区因电动自行车起火,造成了15人死亡,44人重伤的严重事故。这次事故让我们认识到火灾后果的严重性,也让我们重新审视电动自行车这个给我们带来便利的交通工具。有关资料显示,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1万起,相比2022年上升17.4%,这显示电动自行车已经成为社会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威胁。

作为人员密集场所的高校校园,电动自行车因其轻便省力的特点,在学生中广受欢迎。据对河南某高校的统计,在校生25000多人,电动自行车高达15000余辆,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拥有电动自行车。作为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其所骑乘的电动自行车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学生购置的电动自行车质劣价低。据对学校周边销售的电动自行车价格进行调查,大都在700--1500元之间。这类车辆质量难以保证,但对学生消费群体而言,低价更容易接受。

二是二手电动自行车数量庞大。这主要是因为对于学生而言,毕业时不方便将车辆带走,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以三五百的低价处理给低年级的学弟学妹。

三是将近有三分之一的车辆没挂牌。这一方面是学生们有些是通过网络渠道购车,到校组装后没人协助挂牌,学校又没强制要求;另一方面是,本身购买的就是二手车辆,手续不全,无法上牌。

大量电动自行车的存在,给高校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特别是在今天的社交媒体和短视频时代,电瓶车爆燃的场景大面积传播,给人以触目惊心之感。特别是随着锂电池取代传统的铅酸电池,看起来是一种科技进步和技术升级的结果,但随之而来的是,这种锂电池对于使用环境和条件要求较高,常常爆炸起火,而且是那种爆燃的形式,相信看过这方面视频的人们,肯定都是心惊肉跳的。

首先是充电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高校充电桩的配置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为了充电私拉乱接,成为很大的安全隐患。随着充电桩的陆续配置,在导致电动自行车激增的同时,另一个隐患是,集中充电导致风险增加。大量车辆在一起,一旦一辆起火,就会导致周边车辆接连起火,形成火烧连营的局面,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

其次是充电桩大都距离学生生活区较近,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车辆在充电过程中,一旦起火,浓烟随风扩散,很容易飘进学生宿舍,在造成财产损失的同时,也会对学生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第三,学生在校内骑行电动自行车,事故频发。由于对车辆的安全制动设施、限速控制是否达标,以及骑行人员是否佩戴头盔、超标载人、是否遵守交通规则等方面都存在监管的缺失,由此造成的事故屡见不鲜。

第四,车辆乱停乱放对校园安全和校容校貌造成了影响。由于学校公共停车场地有限,学生停车又呈现出“候鸟式”迁徙的特点,上课时,教学区停车场地不够用,下课时,生活区又无处停车,特别是大量无牌车辆的随意停放,导致消防通道被堵塞,影响了校园安全和校容校貌。

这些隐患的存在,在威胁师生生命安全的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同时对高校舆情处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使得高校电动自行车治理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针对如此严峻的情况,高校该从何着手治理校园电动自行车这一重大安全隐患呢?

这需要我们探究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高校电瓶车的增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起初,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之后,更没有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这是造成电动自行车泛滥的深层原因找到了原因,就可以对症下药。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分为当下和将来两个阶段,当下,需要做的是规范管理、控制存量,减少增量。具体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是确定牵头管理部门。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明确牵头部门,既是明确责任,又是赋予权力。牵头部门需要尽快出台关于校园电动自行车管理的暂行规定,管理规定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明确部门分工,具体责任到人。这方面,有些学校已经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有很好的经验可以借鉴。

其次是针对出台的规定,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氛围营造,让大家认可认同这一规定,从而做到在思想认识上的统一。

第三是理清家底,组织校内各单位、各学院对学校保有的电动车进行造册登记,统一配置校内通行标牌,给车辆建档,做到人车对应。

第四,要以配置校内标牌为契机,对无正规车牌车辆、超过限速规定的车辆、无主车辆等予以清理,初步减少校内电动自行车存量。

第五,利用行政化的手段限制增量,对新增电动自行车,要建立准入机制,比如购车申请,单位审批,主管部门复核等。

第六,双管齐下减少存量。一方面毕业生毕业后,其名下车辆需带离校园;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引进共享电车、共享单车进校园,替代现有车辆。据测算,一辆充分利用的共享电车可以至少替代三辆校内电动自行车。校方可以通过免收管理费,平价收取充电电费,甚至是将校内电动车充电业务打包等方式,促使运营商将校内单次骑行共享电车、共享单车的费用大幅度降低,在满足学生短途便捷出行需求的同时,减少学生购车数量,实现用市场化的手段减少存量。

第七,对现有校内电动车充电桩进行梳理,迁移距离学生宿舍区较近的充电桩,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第八,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和频次,规范车辆停放,惩治乱停乱放行为,及时消除充电过程中的事故隐患,最大限度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第九,加大对电动自行车起火后应急预案的培训和宣传,同时开展专项消防演练,增强师生的应对能力。

第十,每学年都要定期对校内电动自行车进行安全检查,可聘请专业人员,重点针对车辆限速、电池老化、刹车制动等方面进行检查,对不参加年检或年检不通过的,限制其在校内骑行,从而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将来,学校还可以从顶层设计层面,进行制度化建设。比如对各部门承担的治理责任进行量化考核,通过行政化的手段,引导各部门主动作为,齐抓共管。还可以联合交警部门开展进校园活动,开展相关的宣讲、治理活动,组织志愿者开展规范车辆摆放、文明骑行等活动。

总之,高校校园电动自行车存在体量大、质量差、隐患多的特点,一旦发生事故,将威胁着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对高校舆情处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治理校园电动自行车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具体措施上,可以考虑采用行政化手段和市场化手段相结合的方式,用替代方案满足学生出行需求的同时,控制增量,减少存量,加强管理,消除隐患。同时,可以考虑警校合作、志愿服务、专项演练等形式,创新治理模式,构建体系化治理新局面。

发生在别人身上都是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就是事故。事故一旦发生,后果无可挽回。生命只有一次,你我都应珍惜。

高校校园电动自行车治理刻不容缓,早行动、早干预,才是对师生生命和财产负责任的表现!

行胜于言,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