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非遗研究中心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非遗百科   >   正文

传统音乐- -桐柏山歌(桐柏县)

作者: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发布时间: 2022-04-06

桐柏山歌是流传于河南省桐柏县一带的民歌。桐柏县地处两省交界处,境内桐柏山巍娥耸立,连绵起伏,千里淮河发源于此。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无论是自然景观,或是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桐柏山歌现已濒临失传。

基本介绍

桐柏不仅是南北气候的分界岭,也是南北文化的交汇处。从月河战国贵族墓地及汉代冶炼遗址、平氏等地出土的大批文物来看,早在四、五千年前,桐柏的先民便在这片富饶秀丽的热土上繁衍生息,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创造着淮河文明。从许多碑文中可以看到,在宋代,桐柏就儒、佛、道教并存,南北文化兼容。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淮源文化。桐柏无论是舞狮旱船、高桡、山歌民歌皮影戏、渔鼓婚丧嫁娶等民间文化或风土民情,既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共性,又有鲜明的淮源山区特点。桐柏就许多璀璨夺目的淮源文化宝库中,采撷一块瑰宝——桐柏山歌。

历史渊源

桐柏山歌兴起的确切时间已无文字记载可考,它的鼎兴时期当属五十年代。那时,刚翻身的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做了主人,安居乐业,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因此,民间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繁荣。衰败于六十年代末期,文化革命的左倾思潮,把一切民间艺术都斥为封资修的东西,一律受到批判和摒弃。拨乱反正后,尽管对这些民间艺术做了一些抢救工作,但因一些老艺人的相继去逝,加之当代文明的冲击,过去在田间地头随时都可以听到的桐柏山歌、逐渐销声匿迹了。但桐柏山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繁若星海的华厦文化中仍不失为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山歌种类

桐柏山歌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古人歌、情歌、时令歌、知识歌、劝戒歌、即兴歌等。

1、古人歌。即以古代人物的生平或事迹编成的山歌,大多在群体劳动时歌唱。

2、情歌

情歌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未婚男女表达爱慕之情,传达爱情信息,求爱示爱的内容,这些大多采用比兴手法,多用比喻,含蓄地表过出求爱意思,内容也较健康、新颖。另一类属偷情,打情骂俏的内容,表现手法也大多用比喻。但就其内容而言,夹杂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不如前者健康。

3、时令歌。桐柏民根据长期生产生活经验积累,按照不同季节不误农时安排生产,或生产中注意的事项,编成山歌,既丰富了文化生活,也是生产知识与经验的交流与传播。

4、知识类。即把一些生产知识,历史编成山歌,在唱山歌时还学得了许多知识。

5、劝戒歌。即劝人向善学好的歌,有妻劝夫,父教子,朋劝友,大多采用比喻的表达形式,寓意深刻,言简义赅。

另外,还有根据生产生活的场境及对歌人的情况,即兴编唱的一些山歌,再加上桐柏杂调、小调,曲子词等种类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艺术特点

桐柏山歌最先产生于广大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许多地方还保留着较原始的顺口溜特点。早先内容也比较单调,仅是围绕季节生产或谈情说爱,打情骂俏等内容。后来随着文化知识的普及,一些潦倒文人加入到山歌创作队伍之中,一些历史故事,佚人佚事,神话传说等内容也被编进了山歌,但一些无聊低级趣味的东西也随之增多了。

桐柏山歌,作为一种独具地方色彩的文艺形式,无论是山歌格式,还是曲调唱法都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独特的七言五句歌

无论是江南小调,或是壮民歌,草原情歌,就其体裁格式而言,大多为七言四句,只有桐柏山歌是七言五句格式。壮族民歌虽琅琅上口,但大多表现手法直白浅显,内容大多反应一些自然现象,生活现象及社会生活知识,无论内容的广度和艺术深度都无法同桐柏山歌相比拟。仅举一首壮族民歌为例,“什么有腿不走路?什么无腿走天涯?什么有嘴不说话,什么无嘴叫喳喳?”清快活泼有余,但含蓄凝重不足。

江南小调,也为七言四句,多反映民间生活及社会现象,较壮族民歌,在反映民间疾苦,民俗民情方面有较大进步,涉及的内容更广泛些,但缺乏地方特色,例如:“月儿弯弯照高楼,高楼本是穷人修,盖楼穷人被冻死,富人高楼享清福”。但这些歌词天南海北都能唱,毫无地方特色而言。

云南民歌及草原情歌,内容局限性就更大了,仅限于阿哥阿妹谈情说爱,涉及社会生活、历史知识的内容就更少了。

例如:“阿哥阿妹情意长,好比流水叮当响,流水有时也会断,阿哥永在我身旁”。这些单就地方特色而言是有了,但内容狭窄,表现手法也较直白。

桐柏山歌内容的广度和艺术表现的深度,都较其他一些地民歌广泛得多,深刻得多,即有反映生活生产知识,劳动场面的,也有反映民间疾苦,男女相爱的,尤其是把历史知识、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都熔入山歌,不能不说是桐柏山歌的一大创举。

较固定的三段式表现手法

桐柏山歌的固定格式为七言五句,表现形式大多采用比兴手法,即第一句说明内容,是唱什么的,二、三、四句是比兴,最后一句是点明主题,画龙点睛之笔。仅举一首为例:“姑娘打起青阳伞,好比鲤鱼跳上滩,鲤鱼上滩用网撒,撒网容易收网难。但愿鲤鱼不返潭”。

第一句为起联,点明这是一首情歌。接着第二句就用了比喻。三、四句比兴展开,最后一句点明主题。通首比兴,尤其最后一句很有艺术技巧,简直是神来之笔,“谭”字谐音“谈”。即谈恋爱不要反悔之意,写得多么含蓄形象。这是其他地方民调中少有的。

悠扬动听、宛啭高亢的曲调

桐柏山歌还有其另外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曲调悠扬动听、宛啭高亢,学唱极不容易。这也是它不易继承流传的原因之一。

江南小调,壮民歌,云南民歌、草原情歌都以欢快流畅、好记好唱见长。而桐柏山歌悠扬宛啭,高亢的声调非男高音,女高音所不能及。

在演唱形式上也与其它地方的民歌同。桐柏山歌,先是由一人起唱,而后是众人接唱,一替一句,交替唱完。

传承意义

作为淮源文化的瑰宝,极富地方特色的桐柏山歌,过去曾是田间、地头、河畔、山坡,到处无不飘扬着这悠扬婉啭的旋律,也曾作为地方民歌的代表多次进京做过汇报演出,深受共和国高层领导及艺术家的好评,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十年动乱的错误批判,加之一些老艺人的相继去逝,以及它的唱法复杂,难学,到了二十一世纪,很难再听到这优美动人的歌声了。

诚然,随着时代的前进,一些传统文化终归要被淘汰,流失;一些新型的文化形式则会不断涌现。但桐柏山歌这个淮源文化的珠瑰宝不管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或是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形式来讲都有极力拯救,继承之必要。

地址:河南 开封 东京大道中段 招生热线: 0371-22861199 23653288 办公室电话:0371-22115671

Copyright © 2019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  豫ICP备14010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