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非遗研究中心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非遗百科   >   正文

传统音乐--淅川锣鼓曲(淅川县)

作者:    信息来源:淅川网    发布时间: 2022-04-13

淅川锣鼓曲是一种汉族民间音乐。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采用民歌连缀说唱故事的形式表演。曲目多为劳动生活及爱情故事内容。

1、简介

锣鼓曲流行于淅川县。因用锣鼓伴奏得名。又称“地灯曲”。是用民歌连缀说唱故事的形式。曲调多是流行于当地的汉族民间小调、山歌、田歌、号子。有四六句、下河调、哭五更等60多种。曲目多为劳动生活及爱情故事内容。如《小寡妇上坟》、《石榴烧火》、《打牙牌》、《吴三保游春》等。70年代,淅川县曲艺队将其搬上舞台演唱。锣鼓曲还流行于陕西的商南和湖北的陨阳等地。

2、形式

乡下唱锣鼓曲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红白喜事或者有谁家盖房子,而要看请不请村里和外亲参加,叫“治事”,如果治,就叫“旅”。如果旅,就要热热闹闹请一班锣鼓,再搬动村中艺人,耍一通宵是很正常的。碰上了亲里也请来,还有斗曲,你一个,我一曲,吃席的一通彩,就无法刹下。

另一种即是过元宵。其实早在十五之前,年刚过,扎了彩龙、彩船的便要开始排演。舞龙不唱,那彩船的巧便全在一保唱上。到了十五这晚,往往是彩龙开道,到了每家每户门前一声彩起:“青龙到门前,四季保平安。今年生贵子,明年中状元。”主人家就要出财迎这过节喜。彩龙一过,彩船便要借着锣鼓唢那的引导,来了三点头。这时,是不会唱的,只是招摇,无非是通报村里上下,热闹来了。待挨家挨户都叫个遍,适才开道大场上,亮出个阵势。

小孩爱凑热闹,碰到元宵节龙船不在本村里玩,便要让大人点了灯盏(用面蒸做,点香油,点完后,就宵夜),一路照着赶夜路向锣鼓声奔去。

到了场,早已围了千把人。待人声静下,便先要上来一个掌柜,说一通客气话,放那彩船绕出。便有一白须花发打扮的艄公抢得出来,船两边各3个丫环打扮的小姑娘手甩手巾,船中坐的是小姐。而船后的是一个身份较为特殊的人,叫摇婆,手拿一把破蒲扇,脸上画一只红公鸡,缠了小脚,一步一跄。主唱的是小姐,两边丫环是伴唱,而梢公和摇婆则是逗唱。有的是梢公主唱。唱腔一起,观众便有人叫好,因为赶上节里,谁都希望有个好心情。

3、渊源

锣鼓曲能在淅川这里被接受并发扬,很重要的原因是她曲婉、词多,合了农家生活的情形。锣鼓曲调很多,但调调易记,因为她的旋律就象家乡的山路,虽然曲折些,却容易望见去处。而词多是反映旧社会里下层人的生活与旧时卖唱人的生活及感受。有一段《泊船》的唱词很长,但每段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卖唱女的心理。女在船舱里一个劲问梢公,“到了何地。”报了名后,便要重复一句,“也不知,前边什么码头哟。”曲词哀怨。小孩时,不明白其中味,慢慢大了,便知道锣鼓曲并不象它表面那么快乐。

地址:河南 开封 东京大道中段 招生热线: 0371-22861199 23653288 办公室电话:0371-22115671

Copyright © 2019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  豫ICP备14010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