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建设 > 特色发展 > 正文

寻找千年古韵,品味匠心传承——音乐学院顺利举行“寻味传承”第三届传统艺术实践与传承教学成果展演

【来源:音乐学院 | 发布日期:2023-06-09 | 作者:音乐学院 】

艺术传承,生生不息。6月8日下午,音乐学院第三届传统艺术实践与传承教学成果展演“寻味传承”顺利举行。音乐学院领导班子、各教研室主任、教师及部分学生观看了此次展演。

开场《开封盘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封市特有的一种民间广场鼓舞乐。由学生组成40余人的表演队伍在艺术楼前整齐的站着,表演者在令旗手指挥下,或击打挎在身前的大鼓,或击打大镲、马锣等铜器,在行进中边击边舞,不断变换队形。整个表演气势宏大,节奏强烈、热烈明快、威武壮观,充分展现出中原儿女粗犷豪迈的气概,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合唱《春游》是我国近代音乐中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典范作品。歌词是声情并茂、韵味十足的诗句,搭配自然流畅的曲调,抒情优美的旋律,十分工整的曲式结构,以及合唱团美妙动听的演唱,把歌词的意境塑造到充分完美。

曲艺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是用"口语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并反映社会生活的,其艺术的本质特征当是"以口语说唱故事"。曲艺班本次共展演两个节目,分别是相声《新学电台》、群口快板《猪八戒搬救兵》,以"说"为主要表现手段,语言生动活泼,简练精辟,易于上口。学生演员装扮成不同角色,以"一人多角"的方式,通过说、唱,把各种人物、故事表演给现场听众。

戏曲班为我们带来了豫剧《朝阳沟》选段《干它一百年》、《穆桂英挂帅》选段《辕门外三声炮》以及戏曲韵律操。豫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省的传统戏剧,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是中国民族戏曲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学生们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豫剧所蕴含的中原文化精髓和所承载的中原人民精神,以精彩的演绎来传承创新。

民乐团是中国民族乐器为基础编制而成立的乐队,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恒久的魅力。琵琶曲《送我一枝玫瑰花》是由王范地于1961年根据同名新疆民歌改编而成的,热情奔放的旋律以及强烈多变的舞蹈节奏,表达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激情,欢快的情绪。“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盛世国乐》用传统民族乐器描绘出繁华的大唐盛世,为经典民乐注入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现场掌声不断。

舞台上的每一个闪耀时刻都离不开舞台下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同学们的辛苦付出。她们一起排练,一次又一次的整改,小到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反反复复精心打磨。舞蹈班的节目《象山水月》为我们展现了一群情寄山水的姑娘采撷象山水月隽永凝练之菁华,在山水相融的诗境中穿行,在岁月生生不息的文化长河中放飞心情。舞蹈《我们的田野》以朴素的斗笠为主要道具,表达的是丰收时的喜悦和浓浓的乡土情怀,让现代人可以返璞归真,回到田野,感受乡村气息。在灯光的照射下,舞合上仿佛出现了一片美丽的田野,舞者们在田野间奔跑、跳跃,展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氛围。

寻找千年古韵,品味匠心传承。近三年,作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任务之一,学院不断探索艺术实践和传统艺术与的融合路径,以提升学生技能、彰显学院特色、致力传承创新为目的,不断改革课程内容、优化评价体系,将课程调整为《艺术实践与传承》,并用“以演代考”的评价形式,检验课程的教学成果,展现同学们的艺术风采,也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深刻感受中华文化的感召力,不断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淬炼学生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