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政空间 > 红色经典 > 正文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路径

【来源: | 发布日期:2021-09-07 | 作者:范峻彤 】

在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须得重视,诸如有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没有形成强烈的认同感,无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等,都将对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助力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已成为各大高校需要正视、亟需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已然浮出水面,这其中涉及到大学生的自身问题,主要在于集体意识比较淡薄,且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

而集体意识淡薄的大学生,在信念上容易摇摆不定,对于外来文化的辨别能力有待提升,换而言之,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渗透,他们容易凭借主观意识判断信息,不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则使其更为追求享乐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渐行渐远,长此以往不利于树立自身的文化自信。

作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基,高校往往更加重视专业课教学工作,从而忽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和人文教育,与此同时,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模式落后,得不到社会与家庭教育的支持与配合,致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高校的教学效果不似预期。有鉴于此,高校需要从根本上认识到问题所在,以制定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加强自身的思政教育工作,从而不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

如何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重在从高校教师队伍入手,因此高校需要不断强化思政教师的队伍,从根本上巩固思政课堂的力量,教师能够在教学期间适时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以加强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

与此同时,高校教师需要从自我出发,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从单一的灌输式教学向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以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觉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此激发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这将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课堂教育之外,高校还可鼓励大学生参与不同的社会实践,激发他们更多的创新精神,为大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高校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具体的教学任务去划分民族文化,以此实行更有针对性地教学,并根据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教学内容上的补充,这将对于教学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作为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更为凸显,教师可以借助读书会、文艺活动等课外方式,协助学生主动吸收更多文化知识,还可以与时俱进地通过微博、论坛等网站普及传统文化的存在意义,有助于学生清晰认识到文化自信的内涵。

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这不仅有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还能够增强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意气风发地向着建设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