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导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督导研究 > 正文

姜巧玲: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学督导机制探新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就是通过高校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来说,就是高校各类课程都要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在确立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基础上,深度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教学督导对各类课堂教学开展督促和指导,对学校内部教学工作运行状况进行监督、检查、调研、评估和咨询等,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一环,也是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路径。

完善的教学督导机制有利于纠正不良教风和学风,规范教学过程,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优化教学管理水平,深化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文化氛围。目前我国各高校仍处于教学督导机制的探索阶段,存在理念滞后、制度不完善、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方法不科学和反馈不顺畅等问题。在高校普遍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教学督导机制也应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指导和保障,以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正确、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完善高校教学督导机制的意义

1.1 是落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任务的必然要求

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由此,课程思政建设在各大高校兴起。课程思政如何开展、效果怎样,无疑需要用一定的标准来评价。故应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高校教学督导机制是高校教学评价的重要环节,落实课程思政建设任务,建立和实施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必然要求教学督导机制改革创新,以求完善。

1.2 是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路径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始于 2014 年。在教育部的指导下,上海高校率先承担了课程思政改革试点重任,深入发掘包括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2018 年 1 月 9 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对上海外国语大学等上海高校的课程思政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目前,各高校正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但总体而言,我国课程思政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不健全。目前各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中,以融入性探索为主,较少涉及评价问题。而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是检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路径。正如美国教育家斯塔弗尔比姆所言,“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此,完善高校教学督导机制,可以较好地检验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防止高校各门课程育人根本方向走偏,为课程思政建设增添新资源。

1.3 是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体系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高度重视。2020 年,中央出台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从国家层面对新时代教育评价工作作出全局性、战略性部署。加快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体系,可以为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战略提供强力支撑,是目前高等教育发展十分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要坚持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服务。而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因此,高校进一步完善教学督导评价机制,将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纳入高校督导评价体系,有利于构建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2 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学督导机制的不足

2.1 教学督导评价体系不健全,评价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宽

目前,高校教学督导内容以督教为主,督学、督管为辅。督导评价内容倾向于对教学环节的评价,其工作方式主要是深入课堂进行听课,检查教学文件、教学进度和试卷情况,组织教师座谈等,工作内容是围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和教学重点问题开展检查、指导和评价,收集教学信息并反馈,开展调研,提供建议等。专业课评价多集中在对教学方式与传授效果的评价,对教师成长、思政素养、师德师风、学生发展、就业质量等方面的评价关注较少,没有形成从人才培养到就业质量的大循环评价体系,尤其是对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质量、成效等方面的评价涉及不多。目前这种不健全的教学督导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开展。

2.2 教学督导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方式的科学性不足

目前,高校督导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单一,各类课程的评价标准大同小异,且评价方式不够科学。督导员主要采取听课督教的方式,依据自身经验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最后将意见反馈至教学管理部门。这种评价方式仅针对教师的授课情况开展评价,没有对教师课前课后的工作情况、学生的学习与思想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也没有将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督导评价中,如开放对接第三方教学平台数据作为评价依据。此类教学督导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不够。

2.3 教学督导队伍建设不到位,评价运行机制亟须改进

目前高校在教学督导队伍建设上还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督导员来源单一。高校在教学督导员遴选上各有各的做法:有的学校以在职教师为主,且每个二级学院均有教师代表;有的学校由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代表组成;有的学校由退休教师和在职教师共同组成;有的学校由符合条件的离退休教师作为教学督导队伍的主体。总之,就目前情况看,高校的督导队伍主要来源于校内,没有企业与社会相关领域人员参与。二是对督导员培训不足。培训是提升教学督导员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但许多高校在制定督导工作制度时,没有把督导培训作为重要内容。若督导员对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不熟悉,将直接影响评价结果运用的权威性;即使有的高校在督导条例中提及教学督导员定期培训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也往往流于表面,没有达到持续更新督导理念和改善督导方法的目的。

目前高校大都使用统一的教学管理制度,但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运行机制,从而影响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运用,不能保证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朝着系统化、全面化和运行常态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教学督导注重个体评价,忽视整体评价,对教学规范、教学运行、课堂教学效果缺乏多维度考评和长周期评价。这样对整个高校的教学质量起不到提升作用,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 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革新高校教学督导机制的路径

3.1 聚焦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18 年,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培养高素质人才,首先要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评价标准。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评价导向,构建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的评价体系,将立德树人“软目标”具体为评价“硬指标”;要改变专业教育与立德树人目标“两张皮”现象,使“教书”和“育人”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教学督导是保证和促进高校教学工作规范有序、健康协调、高效运行、持续发展的核心环节之一,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在督导评价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一,在审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考核方式等教学文件中,强化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考量。

第二,明晰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构建更加科学、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学督导评价标准,将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统一起来,对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进行监督和评价。

第三,通过督教、督管、督学等一系列教学督导实践指引教师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与学科专业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等统一在教学目标之中。

3.2 构建全链条式育人格局,扩大教学督导评价职能

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努力突破传统的“原子式”的、“个体化”的教育组织模式,跨越学科边界、专业边界、课程边界,实现学科协同育人、专业协同育人、学院协同育人;打通“学界与业界”“学校与学校”“学校与政府”“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育人通道,构建“校政行企”多元参与的育人格局。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应拓宽教学督导工作领域,从单一职能向多维职能转变。

第一,扩大教师评价范围。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对教师的评价不仅关注教师教学技能和水平,还关注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既有硬性的评价指标,也有弹性的评价指标;既关注教师理论知识水平,又关注教师实践育人能力。

第二,加强对教学全过程评价。加强教学设计、改进教学过程,用过程规划结果、用结果推动过程是课程思政的必然选择。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高校教学督导评价应实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思政教学的评价,无疑直接指向课程思政全过程,注重将评价贯穿到从备课到授课的全过程中。而终结性评价是对过程性评价的对标检视,两者在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中相互补充,合力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成效。

第三,加强对教学效果的考核。一是对教学环节的考核,考核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课后辅导等教学环节是否体现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道德教育三位一体,是否存在某个环节或在哪些细节上影响教学效果。二是对育人成效的考核,课程思政中的“思政”贵在彰显价值塑造之意蕴。对课程思政考核的重点在于教师是否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三观”,所培养的学生是否为企业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三是要关注育人之长远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是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这一阶段侧重于评价学生对学业、专业、做人的态度,对国家社会的关注度和认同感等。

第四,加强督学和督管。强化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就业情况、思想动态情况进行督学导学。强化对学校教学管理等各种管理和服务进行调查、检查、分析与评估。

3.3 适应课程思政多样化教学模式,革新教学督导评价方式

课程思政教学要求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应当在秉承标准化质量观的基础上对教学督导评价方式进一步改革创新。

第一,实施分类评价。高校各类课程各有特点,其内在价值诉求有较大的差异性,各类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必然有其特殊性,故要根据各类课程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实施分类评价,确保不同类型课程各司其职。

第二,探索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督导评价方式。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必须依托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方可提升思政教学效果。督导评价需关注新技术手段带来的增效,大力强化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开展督导评价和课程思政效果监测工作。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识别和把握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予以实现。

第三,探索多维度评价方式。一是合理设置考核评价周期,探索长周期评价。提升教学质量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因此应当实行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二是横向对比分析和历年评价纵向对比分析。三是注重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

3.4 优化教学督导队伍管理,夯实督导评价机制运行基础

第一,优化督导队伍的构成。要改善教学督导队伍的人员构成,组建专兼职人员相结合的教学督导队伍。成员不仅有传统课程教学的优秀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还应当重点充实以下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家、学生辅导员、企业和社会专家。对专业课教师思政素质的评价,对专业课开展思政教育情况,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的评价,均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家;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如何,一线辅导员最有真切感受,而学生毕业后的思想状况和表现情况离不开用人单位的评价,故要聘请辅导员、企业和社会中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督导。

第二,注重督导队伍的培训。高校应注重通过各种培训方式,逐渐提升督导员的专业素养。一要聚焦新的“思政观”,加强督导员的课程思政教学理论培训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通过常态化培训帮助督导员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理解其基本内涵与逻辑,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二是教学督导的培训应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培训内容上不仅要进行教学督导的理论讲解与政策解读,还应包含教学督导实务和教学学术内容;既注重理念学习,也注重实践探究和理论研究,既注重校内研讨,也要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互动交流;更要走出学校去其他行业交流、学习。

第三,注重督导工作制度建设。课程思政建设背景对督导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督导工作制度建设有利于优化督导队伍组织管理体系。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教学督导基本工作制度,包括《教学督导员守则》《教学督导员工作职责与任务》《教学督导办公室工作职责》《二级学院督导组工作职责》《专兼职教学督导员跟班听课与实验教学巡视的有关规定》等。另一方面,不断探索教学督导网络化、信息化管理新模式,比如:设计督导员听课结果数据动态分析系统,合理分配督导力量,实现对棘手问题的精准督导。

上一条:马斌:高质量发展视域下 高职教学督导能力的价值取向与提升策略
下一条:赵纯芳 耿建祥:浅析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员的积极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