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激活中华文明的?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28日发布人:丁恒星 来源:《党建参阅》 浏览次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这一论断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命题,即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激活中华文明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其内涵进行了概括,包括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这些内容围绕人的主体性展开,突出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呈现出人本性、整体性、道德性、实践性、包容性等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中华文明具有了很强的历史韧性,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大河文明与大漠文明、海洋文明与陆地文明都能在中华大地上并存交融而不相悖,中华文化在文明整合中实现新发展。但由于清代实施文化禁锢政策,这些特点在明清之后受到了严峻挑战。中国传统哲学历经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发展至乾嘉朴学阶段,这一阶段虽然为保存传统典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张力和活力受到压制,思想文化观念长期落后于社会实践发展。

面对封闭窒息的社会现实,魏源、龚自珍、林则徐等先进分子虽提出文化要回应社会现实的价值取向,但囿于时代限制,绝大多数人还是在传统文化的范畴框架内进行思想变革,这显然和正在形成的世界历史潮流格格不入。在历史的跌宕起伏中,近代以来的先驱发现只有从文化精神上找到破解中国被动情势的良药,才能唤醒沉睡的雄狮。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300余个政党,每个政党都提出了自己的“主义”,但都失败了。只有马克思主义在根本上适合中国的实践要求,真正得到了人民的认同,激活了中华文明。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明的激活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恢复了中华文明的人文传统

王国维指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这种变革很大程度体现在文化信仰的转变。“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中华文明从周礼开始,就由迷信鬼神转向了德性信仰。先秦子学中更是充盈着“天地万物,唯人为贵”的思想,人的主体性在先秦子学中得到了系统而深刻的论证,中华文明的人文传统底色于此确立。这种传统在清朝的文化主流中消失。而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以人为本,重视人、发展人、成就人,强调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致力于实现人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使中华文明的人本主义传统得以接续。

提升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境界

中华文明在五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区别于西方文明主客二元对立的特点,即拥有崇高的精神境界。中华文化围绕人的自由存在和更加美好的生活状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在清朝训诂之风中,这些崇高的价值观念被枯燥而冰冷的历史考据替代。马克思主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其所提出的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全人类的命运与共、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崇高的道德境界与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有着深刻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不是机械地对照,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这些内容具有科学的逻辑基础和实现的必然条件,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对中华文明的精神境界具有极大的提升作用。

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中华文明保持其特色的重要根基。在五千余年的时间流转中,中华文明的思维方法形成了基本范式,即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等。这些思维决定着文化的特点,比如中国人为什么具有天下胸怀、为什么拥有集体主义精神、为什么强调各种关系的和谐等,最根本的是我们具有整体思维,总是从整体上考虑问题,而不是只及一点不及其余。从规律上看,文明越是在活跃期,思维方法的特征越明显;文明越是在沉积期,思维方法越单一。清朝的思想方法比较突出的特点是讲究实事求是,但其论阈主要局限于社会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思维方法的单一禁锢着中华文明在近代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等科学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法遵循了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体现着认识主体的思维逻辑性,为中国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更严谨的思维动力。

推动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回归

适应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是中华文明接续的内因之一。在清朝27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的经世致用思想抑制不彰(但并没有断裂)。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实践的需要,而实践性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首先唤起中华文明的实践理性,使其重新回归到“物质—精神”的思维框架中。只有关注现实、回应时代、形成动力,文明才能接续发展。在解决近代中国的出路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提供了方向,那就是通过实践来创造新的世界。

唤醒了深藏于内的文化心理

毫无疑问,任何一种文明、任何一种学说都有自己的心理机制。中华文明在总体上是一种向上向善的文明。就中华文化的主体儒、释、道来看,没有一种文化成分是损人利己的,这是中华文明的整体性特征。围绕这个整体特征,中华文明形成了感恩心理、换位思考心理、耻感心理等。但在考据学中这些心理被弱化了。面对民族危机,在马克思主义的感召下,无数中华女儿谱写了时代壮歌,他们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同甘共苦的互助精神、修正错误的革命精神使传统文化心理实现了当代再现。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的红色文化记忆正是传统文化心理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以上五个方面从文化特点、文化境界、文化思维、文化取向、文化心理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明的激活机理。这种激活根本上取决于中华文明的基因与马克思主义存在天然的契合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产物。这种“激活”的作用是双向的:一是马克思主义使中华文明的发展得到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逻辑基础;二是中华文明特别是其中的文化精华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特色,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文章来源:《党建参阅》;作者:丁恒星,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

上一条: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究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激活中华文明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