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丰富思政课堂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26日发布人:翟粉荣 来源: 浏览次数:

为了体验红色革命精神,缅怀伟人的丰功伟绩,在以后的思政课堂融入和传承红色基因,丰富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堂的感染力,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月5日—11日,我们思政教学部的老师们在张鹤鸣主任和李威书记带领下,和辽宁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同仁们一同来到具有丰厚红色革命精神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湖南,接受湘潭大学主办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暨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培训。

在紧张而富有意义的培训过程中,我们细致聆听了湘潭大学副校长、教授刘建平《红色文化与红色基因》的专题教学,还接受了几场令人难忘的现场教学,如我们来到韶山毛泽东铜像广场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瞻仰了毛泽东故居、彭德怀故居、刘少奇故居、杨开慧故居,来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橘子洲头,参观毛泽东求学生涯中对他一生影响最大、在这里做了五年半师范生的湖南第一师范,登上因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闻名(享誉)天下的岳阳楼等。

一、传承红色基因,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叮嘱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叮嘱。据统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全国各革命老区,用脚步丈量信仰高地,其红色足迹遍布河北西柏坡、山东临沂、福建古田、陕西延安、贵州遵义、江西井冈山、上海、浙江嘉兴等地。而2011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就来到湖南韶山,向毛泽东同志铜像敬献花篮、瞻仰毛泽东故居,他还前往宁乡花明楼和湘潭乌石镇,向刘少奇同志、彭德怀同志铜像敬献花篮,并参观刘少奇同志、彭德怀同志故居。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对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最好的纪念,就是继承好、发扬好他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湖南丰厚的红色基因,是我们永远传承的精神瑰宝

红色是湖南最鲜明的底色。湖南被誉为“革命摇篮,伟人故里”。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湖南全省参加工农红军和工农地方武装的有40多万人,英名在册的烈士有15万人,牺牲的共产党员和群众达100万。1945年6月19日召开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选举出来的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5位中央书记处书记(史称“五大书记”),其中就有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3位湖南人。开国十大元帅中,湖南“十之有三”,分别是:彭德怀、贺龙、罗荣桓。开国十位大将中,湖南多达六位,分别是:粟裕、黄克诚、谭政、萧劲光、陈赓、许光达。开国57位上将中,湖南籍的有19位。177名中将有45人是湘籍,居全国之冠。“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芙蓉国里尽朝晖”,毛泽东的英雄诗词,书写和歌颂了湘籍开国将帅群体的胆略和精神。可以说,湖南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建党、建军、建国作出的贡献彪炳史册,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留给了我们无价的精神财富。毛泽东“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豪情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民本情怀,激励了一代代共产党人守初心、担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三论”,教育和引导广大共产党员切实加强党性锤炼和自我修养,进一步增强践行初心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红色精神照亮了我们的来路,更是我们必须永远传承下去的精神瑰宝。

三、参加实践研修,缅怀伟人的丰功伟绩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育人者要先受教育。这次培训,我们接受了几场意义非凡的触及灵魂的实践研修,缅怀伟人的丰功伟绩,心灵受到了透彻的洗礼,为我们以后把思政课教学开展得更加生动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在毛泽东铜像前,我们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在韶山毛泽东故居,我们缅怀一代伟人的风采;在东山书院,我们感悟少年时代毛泽东的求学之路;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我们深情追寻领袖足迹。1910年秋,16岁的毛泽东出现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离开闭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临行前,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本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成为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从中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他来到了当年的东山小学堂,即今天的东山书院所在地,他在此留下的《咏蛙》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写出了17岁的毛泽东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1911年,因毛泽东成绩优异,他跟随东山小学堂被聘任到长沙湘乡驻省中学任教的贺岚冈老师来到长沙。初到省城,18岁的毛泽东眼界顿时开阔了许多。感受到一种和乡下完全不同的气氛,接触到许多革命言论。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五年制的湖南四师,第二年春,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1918年暑期在一师毕业。毛泽东做了五年半的师范生。五年半的师范生活对毛泽东的成长产生巨大了的影响,他结识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老师,如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黎锦熙等,还结识了一批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如蔡和森、张昆弟、罗学赞、周世钊、李维汉、何叔衡等。可以说,五年半的师范生活对毛泽东以后的革命生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毛泽东一家牺牲了六位亲人,他们成为后人敬仰的革命烈士,其中包括毛泽东深爱的妻子杨开慧和他亲爱的长子毛岸英。我们怎能忘记,当毛泽东听到长子毛岸英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时,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提出把岸英的遗体运回国时,毛泽东写在电文稿上的那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深情悲壮和“谁让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呢!”的无私情怀!

在杨开慧故居,亲临其境、所见所闻杨开慧短暂而光彩的人生,同仁们无不为之动容、肃然泪下。作为毛泽东亲密战友和亲爱的夫人,在革命的滚滚洪流中,伴随毛泽东东奔西走,尽心支持协助他开展革命工作;在腥风血雨的日子里,她悉心抚育年幼的孩子,照顾年迈的母亲,思念远行的亲人,坚持地下革命工作;在高墙铁窗的牢笼中,她不畏敌人的严刑拷打,不受敌人的威逼利诱,当敌人威逼她毛泽东的去向,要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只要你声明与毛泽东离婚,就可以获得自由”,杨开慧斩钉截铁地回答:“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死不足惜,只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牺牲我小,成功我大。”舍生取义,慷慨赴死,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和牺牲精神,那年,她,29岁!

在刘少奇故居,我们感受他言行一致、实事求是的《共产党员的修养》;在彭德怀故居,我们感悟他的耿直刚正、坚持真理的伟大胸怀和高贵品质。

在岳阳楼下,我们感受和体味范仲淹“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家国情怀。虽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封建时代一个官员之口,但是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烁异彩的精神财富,放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作为一位党员和基层干部,应该把人民群众的安危、把党的事业放在首位,把个人得失放在后面,勇于为党分忧、为群众分忧,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不谋私利。

四、传承好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丰富思政课堂

培训虽已结束多日,……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故事,通过场场实践教学,使我们更进一步感受到革命先辈创建新中国的无比艰辛。他们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对后世的影响弥久长存,他们不朽的英名和光辉业绩将永远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红色的湖南,伟人的风采,今天已成为我们的红色教育大课堂。通过这次培训,心灵受到了透彻的洗礼,灵魂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境界得到了高度的升华,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激励。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学习伟人和先烈的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忠诚担当。要铭记历史,学习先辈们的革命精神,继承先烈遗志,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工作动力,使之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力量和智慧。第二,传承好红色基因,在课堂上向学生讲好伟人和革命先烈的故事。在以后的思政课堂上,把这些丰富、翔实、生动、系统的史料,结合教材内容,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讲清理论,用真情实感打动学生,真正让学生对思政课“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把老一辈革命家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所取得的丰功伟绩讲给学生,让他们体会革命斗争的残酷,革命胜利果实的来之不易,感恩今天的美好生活和美好时代,找到努力的方向和动力,好好学习,踏实工作,认真生活,自觉奉献。让红色精神在新一代接班人身上薪火相传,演绎新的时代之歌。第三,立足岗位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牢记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开拓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脚踏实地,无私奉献,为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奋斗不止,为把我校建设成为省级“双高校”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上一条:唯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