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院部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团活动 > 正文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第99集 宋文治创作的国画作品——《井岗山八角楼》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日期:2021-12-28 】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等机构联合制作的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节目“以画为体,以史为魂”,带领观众从美术经典中领略信仰之美,在历史细节中探寻初心使命,将党史题材和艺术之美融于一体的重大主题表达空间创新拓展推向新的高峰。我们会陆续转载这一特别节目,供师生学习。

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第99集 宋文治创作的国画作品——《井岗山八角楼》。

赏析】:在江西省井冈山茅坪村,有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层楼房。因为屋顶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人们把它称为“八角楼”。九十多年前,每当夜晚来临,八角楼便会亮起灯光。当时借住在这里的一位年轻人就在一盏微弱的油灯下奋笔疾书,由此诞生的两篇光辉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对整个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73年,画家宋文治根据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的故居八角楼创作了国画《井冈山八角楼》。

《井冈山八角楼》是一幅立轴山水画,以革命时期毛主席故居井冈山八角楼的景色为表现主题,用传统笔墨抒写现代精神,更显意境高远,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的诗意精神。画作以全景构图,背景是壁立千仞、群峰错落的山脉,前景是葱茏高大的林木,林带沿地势密布而上,与画面右侧的山体相连。白墙青瓦的八角楼居于画眼位置,与山石和林木的墨色形成了黑白对比,格外醒目。近前草木掩映,画家以淡雅的绿色进行渲染,与四周墨色勾染的松柏相间隔,进一步凸显了八角楼,同时也营造了清明爽静的环境氛围。参观的群众沿林间小路拾级而上,有的已三五成群地聚在楼前,像是正踏着伟人的足迹回望那段筚路蓝缕的峥嵘岁月。画作中,画家运用湿笔浓墨重彩画前侧山峰,后侧高峰以淡墨干笔勾皴,呈现出山石的灰色;而沐浴在阳光中的远山以淡墨勾出轮廓,又加淡彩渲染;更远处的群山则用没骨画法,淡彩掺入更多水色,涂抹而成。最高的双峰,居于画面左侧,向右微倾俯瞰群山。与之相当的右侧位置,画家以题款对应,画面平衡和谐,突出了画面所表达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主题。这幅作品是当时流行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的典范。

【画作细节欣赏】:

八角楼里一盏灯,照亮革命万里程】:

“天上的北斗亮晶晶,八角楼的灯光通通明。毛委员就是那掌灯的人,照亮中国革命的万里程。”《八角楼的灯光》这首歌1928年就开始在井冈山地区传唱。

八角楼位于井冈山茅坪村,毛泽东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期间经常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因为屋顶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故称为“八角楼”。在八角楼,毛泽东当年借着清油灯一根灯芯的微弱灯光,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

这两篇著作第一次提出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革命红色政权的思想,成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发端,指引中国革命万里程。

这两篇著作的背后,是毛泽东“上山”的心路历程。对毛泽东来说,“上山”这条路是被迫的,是艰难的,也是积极努力的探索。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以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身份在湖南发动了秋收起义,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后按上级要求攻打长沙的计划严重受挫。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把部队撤到浏阳文家市。摆在毛泽东面前的严峻问题是:把剩下的人带到哪里去,中国革命向何处去?

在讨论工农革命军去向问题的前委会议上,毛泽东说服大家放弃继续攻打长沙的计划,带着队伍转向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求落脚点,以保存实力,再图发展。这是中国革命从攻打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的一个转折点,史称“文家市退兵”。

毛泽东带着队伍,走上崎岖的山路,来到了井冈山,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但上山这条路走得很突然,许多人思想一时转不过来。弱小的红军经常面临敌军频繁的军事“会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井冈山斗争遇到了极大困难。加上“左”倾盲动主义思想的影响和干扰,1928年根据地遭到了三月和八月两次失败。不少人感到革命前途渺茫,南昌起义失败了,秋收起义失败了,广州起义也失败了……井冈山能待下去吗?“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不断出现。

为从理论上阐明中国革命发展的道路,毛泽东观察形势、总结经验,深入研究思考红色政权理论。山沟沟里的夜晚,八角楼上亮起了一盏灯,毛泽东坐在油灯前通宵达旦奋笔疾书。

1928年10月,毛泽东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了会议决议,《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就是决议的一部分。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毛泽东总结一年来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经验,透彻地分析中国国内的政治形势,从五个方面回答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原因。

1928年11月初,毛泽东收到中共中央六月四日的指示信。整整一年了,毛泽东和中央失去了联系,现在终于接上头了。毛泽东满心欢喜,认为有必要向中央系统汇报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情况。

1928年11月,毛泽东在八角楼给中央写了一个报告,这个报告就是后来收入《毛泽东选集》的《井冈山的斗争》。《井冈山的斗争》比《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写作时间晚50余天,主要为了向中央全面反映井冈山斗争的情况,更系统地阐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力争取得中央的理解和支持。

八角楼油灯下,毛泽东同志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照亮中国革命万里程。图为修缮后的八角楼。 井冈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充满自信地指出:“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始终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确的”。

在总结井冈山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明确提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并充满诗意地豪迈指出,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西视察,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参观八角楼革命旧址群,深切缅怀井冈山斗争的光辉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深情地指出:“伟大的理想信念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从这里革命才走向成功。”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